近日,猎聘发布了《2021职场妈妈职场生态洞察报告》,从职场发展、家庭参与、心理状况等方面对职场妈妈群体进行了深入调研,旨在展现职场妈妈的生存现状,探究职场妈妈的优势、职场困境和在家庭中的话语权,全面勾勒职场妈妈的群像,呼吁全社会关注职场妈妈,提升职场妈妈的权益,助力职场妈妈的职业发展。
01/
职场妈妈生育前后的艰难处境
一、超6成职场妈妈在孕期遭遇过不公正待遇,失去晋升机会排第一
猎聘调研显示,超过6成职场妈妈在怀孕期间遭遇过不公正待遇,占比达64.30%,排名第一的不公待遇是“失去晋升机会”,占比为45.86%;“被调到不重要的岗位”位居第二,占比为36.41%。“被降薪”“被变相辞退”的得票率为15.13%、11.58%。
二、生育后回归职场第一大原因是精神经济双独立
关于职场妈妈回归职场的原因,“工作对于女性经济、精神独立很重要”得票率最高,为73.05%;“不想与社会脱节”“分担家庭的经济压力”位居第二、第三,得票率为65.25%、60.76%。由此可见,职场妈妈很看重工作给自己带来的独立能力。
三、超3成职场妈妈做过背奶妈妈,超7成背奶妈妈的公司未设母婴室
此次调研显示,33.57%的职场妈妈曾在哺乳期尚未结束便返回职场,做过背奶妈妈。然而,73.24%的背奶职场妈妈表示公司没有母婴室。在公司设有母婴室的背奶妈妈群体中, 52.63%表示母婴室“环境温馨,硬件设施好,私密性强”、42.11%表示“环境一般。
未设立母婴室的情况下,职场妈妈在上班期间处理母乳的地点主要有:公司洗手间、私家车内、公司会议室三大场所。母乳处理是一件私密性极强的事情,企业应当考虑给予哺乳期的职场妈妈提供更多环境支持。
四、超6成职场妈妈不愿要二胎,生养经济压力大是首因
就生育二胎的意愿来看,64.30%的职场妈妈表示不愿意生育二胎,“生养二胎成本高,经济压力大”是最主要的原因,得票率高达83.46%。其次是“养育孩子太辛苦,不想再经历一次”,得票率为52.57%。当今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生活成本也居高不下,对下一代的投入也越来越昂贵,即使政策许可,职场妈妈的生育意愿也不高。
然而,即使是“鼓励女性追求自我和事业”的今天,她们依旧不可避免地深陷困境。那么,当一名职业女性成为妈妈,她必然要面临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冲突吗?这样的困境只存在于中国吗?
答案似乎并非如此。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凯特琳·柯林斯(Caitlyn Collins)花费了整整5年的时间,走访瑞典、德国、意大利,以及美国,与135位职场妈妈对话,了解她们对于「工作——家庭冲突」的焦虑困惑和种种迷思。
书中,作者先去采访了瑞典女性,她们是对自己境遇最满意的。
在瑞典,男女各有8个月带薪假,并且强迫男人也要休,不休就作废。这个政策大大地促进了父亲参与育儿的程度。1岁就能上的托班随处都是,以至于如果你的孩子1岁之后还去社区广场,会遇到没有小朋友玩的尴尬。在公司宣布自己怀孕了,是一个肯定会被祝福的好消息,不会有腹诽和小话。
而这些,在前民主德国是更加“左”的存在,他们留有社会主义女人必须跟男人一样的劳动的文化影子,但因为归到了联邦德国,整个社会是东退西进,职场女性产生了文化撕裂,东边的要求女性必须半边天,西边的期待女性像美国主流社会那样做完美家庭妇女,如果太追求事业,那就会被称为“乌鸦妈妈”(Rabenmutter),意指像乌鸦一样管生不管养,更精确的替代词是咱们常用的名词,“事业狗”。在文化的夹缝中生存,境遇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但是即便这样,柏林的女人也比意大利女人舒服多了,她们至少可以通过大量的兼职工作来调和矛盾。只要不在意舆论评价,国家和企业的政策支持,总归是到位的。
意大利女人是在家庭主义的文化下生活的,她们可以做职场精英,但是家里那份儿也不能落下,两手都要硬。因为意大利男人大都是妈宝男(mammoni),妈宝男也会带娃,在欧洲经常会在街头看到带娃尽心的意大利爸爸,因为这不耽误他们的阳刚之气。可是回到家,外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就是内务部分,是不被鼓励做的。因此,意大利人喜欢家庭群居,住在老人附近,虽然跟中国一样也会有祖辈育儿的冲突,但至少能搭把手。她们对国家的政策期待却不指望,像是笃定了自己政府的秉性,对政府本着不添乱就行的期待,寻找职场生存空间。
而作者对自己的国家,美国妈妈则是充满了同情。她说,美国的妈妈从不曾期待政府做点什么来优化职场妈妈的境遇,因为个人主义太深入人心,她们本来就不觉得政府该做点什么。由于白人中产群体里对家庭妇女进行了完美刻画,并不鼓励女性就业。但非白人族裔的女性群体又勤劳无比,都秉着做了妈妈也必须要工作的态度。这让美国拥有了和德国有些奇妙的文化神似性,但国家所做的又比德国少很多,一切综合结果,使美国的妈妈连产假政策都没混上。
作者之所以选取中产阶级女性来采访,是说如果连文化资本比较多、生活物质上无忧的中产阶级都无法解决这些困境,就不用指望贫困女性、弱势女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而困境究竟在哪里呢?作者在采访后记里写到,除了瑞典妈妈“比较冷静和思辨”,其他国家的妈妈“在访谈中都有哭了起来,而且大部分是在回答同一个问题的时候: 你觉得怎样才算是一个好妈妈? ”
从书中135个案例中,我们读者可能会发现,真正圈住女性的并不是做妈妈后去不去工作,而是——究竟怎样的母职才是称职?
即使最“舒服”的瑞典妈妈,被困扰的也是外界评价。怎么说呢,她们苦恼于自己虽然很舒服,可是却没选择,妈妈们的生活图式都同质化了。她们如果有人想当全职妈妈,那么好政策似乎就缩水很多,舆论也会席卷而来,换言之,没有自由地想去做就可以去做全职妈妈这个选项。
潜台词是,全职妈妈不是好妈妈。
读后,我大概是这样的感受:
不管是从国家到企业到家庭都很支持她们的瑞典妈妈,还是个人主义大旗下什么都必须靠自己“惨之又惨”的美国妈妈,如果说母职有100个评价指标,假设做到20分就能养活(养活不是养好)一个孩子,这些妈妈都要求自己最起码能得80分吧,瑞典妈妈甚至可能会要求自己得95+。
而反过来,如果父职有100个评价标准(咱暂且不提评价指标都是谁来制定),这几个国家的爸爸们也许自评30分的时候就去开香槟了,瑞典爸爸可能要求高点,总之,弹冠相庆是因为孩子可以活下来。
比如哄睡的妈妈,如果足够“狠心”,孩子少睡一会儿就少睡一会儿吧,哭就多哭会儿吧,有关系吗?
可是专家说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这就是母职惩罚。我也曾是一个焦虑孩子睡眠的妈妈,真是比“标准”少睡半小时,我都会记录下来,并为之寻找解决方案。
妈妈们给自己的“称职”标准实在太高了。
3女人为什么自我要求这么高?
女性权利因为子宫的存在而变得弱小,是字面意思上的弱小,而不是精神意义上的。
在绝经之前,即使是丁克,也会一直被要不要生娃万一成了妈妈这弦儿绷着,有了一胎绷二胎,有了二胎绷三胎,从这个角度上,挺盼着更年期的。以妈妈为角色的权利占据了女权最多的向量,也是女人跟男人最重要的不同。
正因为做了妈妈,很多女性问题才凸显出来。做女儿时,只有极端的环境才感觉到不公平,而做了母亲,那是处处隐显不知觉,像金智英那样敏感的人少之又少。
像这部由金智英而引起讨论的日本纪录片《目击日本:金智英和女性们》所述,全职妈妈即使想去找个工作,都感觉到了无形的束缚。
她只是想去找个工作,也要在意是否会耽误丈夫的通勤时间。
而丈夫虽然很理解太太,但是想到自己需要让渡的舒服生活也无不犹豫。
好妈妈标准没有上限,所以会占用精力。
另外一些评价标准,也是没有上限甚至陷入内卷的,比如多漂亮算漂亮,多瘦算瘦?
所有这些无须有的标准,都占了女性大量的精力。
回到母职评判上,也会是一样的。在养活孩子和养好孩子之间,不再有这么大的鸿沟界限,在孩子眼里,好妈妈标准20分就够,其余皆是馈赠。
4 为什么妈妈这么累,却不去主动解脱自己?
当然,就算密集母职要求没这么高了,妈妈们摆脱窒息感也不会这么快。
因为,母职真的是天性。
女人,哦不,作为每一个有子宫的雌性动物会自然地去思考生孩子,这是我们动物性的一面,倘若不掺杂任何社会和健康因素。
除此之外,雌性动物也会不自觉要求自己为孩子负责,是本能的照顾方,而这份本能的要求,没有上限。
而回归到人类社会上来,女性负责繁衍生育,男性负责生产资源,这是前现代社会的自然分工,或者说已经带进了文化基因。
但是,很明显我们现在并不是生活在前现代了,机器代替了原本的男人,男人做了很多前现代社会只有女人才经常做的事情,而女人自然不会“步步退让”到什么也不做的境地去。
男人担心自己没房车就没爱情,他们如果只想追求爱人,会默认爱人肯定会要房车,他们不相信自己凭着会打精彩但养活不了自己的篮球,可以找到老婆。
反过来,他们认为一个漂亮却不工作的女人可以轻易找到真爱的老公,这是预设而导致的悖论,这个预设是,他们认为社会是不准有富有女人找会打篮球不挣钱的男人的,会被骂吃软饭的,更不相信会有贫民女孩爱贫民却出色的男孩的故事。
笼子是社会和历史合谋出来的,先觉醒的人,完全可以以无视笼子的姿态去生活。其实,生而为人本身就是束缚和挣脱的过程,这种束缚不是喊口号就能挣脱的。而是应该正视它,继而无视它。
5有解吗?如何喘口气?
看看当下的舆论吧,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有时候女人不怕被男人说,而是被同属性的人说才更难受。即使瑞典的妈妈,不爽的点也是被其他妈妈进行母职惩罚呢。不要恨铁不成钢,你用钢的姿态展示给铁就是好姐妹,要不是要求铁变成钢,好让铁有气力变成钢。
所以我们问,这事儿有解吗?
纵使我读完足足450多页的《职场妈妈生存报告》,都没有看到任何实际的解决之道。即使社会学家的书,都没有解,我们也不要指望有一个按钮式的解决方案。
她能给的也只是“自我提升,但不攀比”这样的建议,这是个境界啊。
但诚如作者所建议,慢慢来,慢慢从小事中慢慢求解,可能好多代人,没关系,调整呼吸,窒息感有时候只是感觉,等更多的人有意识了,就不觉得这是个该解决的困境了。
咱们也许没有想象中那么惨,虽然时时窒息,但其实比自己想象得强大很多。
文章来源于:精英说、猎聘、桃姨和茉莉
ID:elitestalk
作者:Cheryl
凯淇工作室
为您推荐一个线上育儿音频课程
有主持人凯淇雨珊的育儿经验分享,有专家的科学指导
—— End ——
向您推荐一个育儿公众号
童年只有一次,把最好的给孩子!
编辑:英姿
审核:雨珊
监制:凯淇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