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强化:则是改善居民健康水平最好的低成本解决方案,是理想的成本-收益公共卫生干预方式,无需改变膳食习惯,依从性好,覆盖面广;但对于非强制性强化,推动比较困难,需要加强宣传教育。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全球普遍存在的维生素A缺乏、碘缺乏以及铁缺乏和贫血导致发展中国家每年损失3%~5%的GDP。按照我国2009年的GDP 335353亿元人民币估算,我国每年为此损失约10000亿~16700亿元。这还不包括间接经济损失及患者、家庭和社会为此所付出的其他代价。
国际上已经有上百年的食物强化历史,开始实施国家现今都成为发达国家。1900年瑞典开始食盐加碘,1918年丹麦人造黄油强化,1938年美国开始推广面粉和面包强化,英国面粉钙强化,1949年日本大米强化。目前面粉强制性强化含铁或叶酸的国家有60多个,全世界约有30%商业面粉是强化的。这些强化主要在人们日常食用的调味品和主食中进行,给各国居民营养带来很大改善。
另外,对于孕产妇和较大婴幼儿相对铁需要量大的特殊人群,以铁强化酱油来补铁还远远不够,需要有其他营养干预措施,如营养素补充剂。
■补铁的误区
不贫血等于不缺铁?
“在体检时并没有查出贫血,也需要补铁吗?”在人们的印象中,贫血是缺铁的惟一表现,好像不贫血就不缺铁,就没必要注意补充铁。这是一个需要改变的观念。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通过膳食中吸收的铁营养的量低于身体所需要的铁量,使身体为了保证正常铁代谢而开始消耗体内储存的铁,人体就处于铁缺乏状态。而当人体内可以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储存铁已经被耗尽,红细胞生成被阻碍,临床上就断定为缺铁性贫血。因此缺铁性贫血已经是铁缺乏的严重阶段。不贫血不等于人体一定不缺铁,它只能说明铁缺乏还没有到达一定程度。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有30%的人患缺铁性贫血,但有60%~80%的人正处于铁缺乏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