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不吃饭不管娃,但不能不钓鱼!宝妈吐槽老

摘 要

  这两天,一宝妈在论坛发帖吐槽: “有同款一天到晚喜欢去钓鱼的猪队友吗? 可以不吃饭,不管娃,什么都不管,但不能不钓鱼。就算不钓也要去钓鱼的地方看别人钓鱼,一待就是半


这两天,一宝妈在论坛发帖吐槽:

“有同款一天到晚喜欢去钓鱼的猪队友吗?

可以不吃饭,不管娃,什么都不管,但不能不钓鱼。就算不钓也要去钓鱼的地方看别人钓鱼,一待就是半天。这种人怎么破?”


钓鱼的鱼获




「明明有时间陪娃,还是要去钓鱼;车里全都是装备,一股鱼腥味,每次载人前都要清理,就很生气。」

她觉得,老公这爱好没毛病,但过于沉迷了。「并不是不让他去,至少要有点时间观念 」

评论区不少网友晒出了同款老公。

网友@Linger520:我家也有这么一位。

网友@微蓝:同款老公。家里阳台一年到头都养着一缸鲫鱼,增氧泵一天到晚嗡嗡嗡响的人头疼,吃厌了,又送不出去。

网友@大姨妈:这不就是我家的么,娃三个月了,他一抱就哭,因为平时都不抱,一休息就出去钓鱼。

网友@夏颜:跟我家的一样,除了上班就是去钓鱼,家里什么事也不做!

网友@小米豆:同款老公,气啊气死!

网友@大白兔1987:我的前同事,离职后就不上班,天天钓鱼,老婆上班养他,2年多了。

网友@朱大先生:吓死我了,我以为说的是我,还好我们家娃归我管。

网友@听风的雨:我有时候会去看他们钓鱼,顺便聊聊,有一个人说之所以出来钓鱼是因为待家里要带小孩,当时我就无语了,这样的人都能有女朋友。

有网友说,钓鱼属于个人爱好,是正常的。

但也有网友表示,喜欢钓鱼不是坏事,但同时也要兼顾家庭责任,分清主次。

网友@漫江春水向东流:你跟着他一起,他下杆,你扔石。

网友@老周111:可能家里你比较强势,管的也多。对方这点爱好正常的,沟通的时候多示弱,多撒娇,可能效果好一些!

网友@apple3653:钓鱼可以不吃饭,但不可以盲目的去钓鱼!

网友@钱塘一锅粥:不吃饭可以理解,不管娃不能理解。

网友@库库大侦探:重点在于只钓鱼啊,家庭责任都不肯担负了,让他鱼去吧。

网友@Haha1962:你要适应环境,他去钓鱼的时候你也跟着,把小孩也带上一起去钓鱼,几次三番后他再也不想去了,不信你试试。

网友@夕阳不西下:把鱼杆折断,把鱼倒河里,不给饭吃。

钓鱼作为一种爱好,

无可厚非,

但不能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

像上面有网友说的,

为了逃避家庭责任带孩子而去钓鱼

更不应该。

教育孩子的责任,要由父母共同承担,哪一方都不能轻弃自己的责任;只有在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力和谐互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全方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中,父亲是孩子的榜样,父亲的格局往往决定着孩子未来能抵达的高度。在父爱中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安全感,自信阳光,敢于尝试,敢于突破,往往有着更高的上限。母亲同样举足轻重,母亲特有的温柔和宽容可以让孩子养成宽厚的性格。而母亲自身的修养,往往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品德和人格。

然而,在现实中,相当大比例的母亲承担了过多的教育责任。一项调查发现,除了家务劳动外,母亲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管教孩子”,而父亲排在第一位的则是“看书报”或“看电视”,显然父亲们为教育孩子投入的时间、精力太少了。这可能来自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到了家庭教育;或是母亲带孩子的主动性和“惯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父亲的积极性,让父亲习惯了做“甩手掌柜”

近些年来“丧偶式育儿”常常出现在育儿圈的谈资中,甚至也是很多妈妈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配图来源:摄图网)

父母角色的失职,

对孩子是一种错误的示范

最近在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里,演员李佳航饰演了一个“甩手掌柜”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只喜欢打游戏、和好友聚会。

在家庭里,他虽然是一个父亲,却从未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孩子只由母亲一人照顾教育,小到吃饭撒尿,大到升学教育,都是母亲一手操劳。


父亲在这个家庭里,就像去世了一样从未发挥作用,这样的家庭,就叫[丧偶式家庭]。

而后来演员李佳航本人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剧中表现出来的角色完全相反,他说:“耳濡目染是最好的教育。”


一个家庭里,父母要负起怎样的责任,要做什么样的事,要成为什么样的父母,都是在生活中为孩子所做的示范。这种示范会引导我们的孩子学会承担责任,会指导他树立正确的家庭观。

而丧偶式育儿的家庭,父母其中一方的失职,其实是为孩子做了一种错误的示范。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都会成为日后孩子的素材库,在日后孩子的成长轨迹中,都会被拿出来模仿。

合力育儿才是孩子成长的最好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分别承担怎样的责任,才能培养更健康的孩子呢?

柳红萍

玉溪市易门县机关幼儿园教师


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承担着共同的责任。父亲和母亲也要为对方承担教育责任、创造条件,不应单方独揽“大权”,才有可能全方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父母各有分工,共同参与育儿。

教育孩子的事情主要涉及学习、生活和其他活动。父母按教育内容分工也好,按时间分工也好,要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都在关心他、教育他,就好像父母带孩子上街游玩,孩子最愿意走在中间,一手被父亲牵着,一手被母亲牵着,他会充满欢乐、倍感幸福地往前走。父母应分工合作,随时调整,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应该有意识地跟孩子一起讨论他希望爸爸妈妈怎样帮助他。建议父母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言行,哪些内容和方式方法应该有所改变,避免孩子产生厌烦心理。如果母亲或父亲其中一方自己认识不清,可以全家讨论,也可以请教家教专家或老师。只有父母都承担起教育责任,形成“合力”,才是孩子的幸福。

父母共同育儿,能使孩子塑造完善的人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性格、认知、行为等方面具备强大的塑造力。由于性别、角色的差异,父亲和母亲的影响力又各有侧重,所以育儿过程中不能忽略任何一方的参与度。在育儿方面,应更多地鼓励爸爸参与进来。众多研究表明:父亲在孩子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如果孩子与爸爸接触多,不仅智商高,交往能力也会增强。正所谓,妈妈教会的是生活,爸爸教会的是生存。父亲和母亲的有机组合、优势互补,给予孩子由内而外的呵护,有静有动的引领,孩子的身心发育才能顺畅,人格塑造才能完整。


(配图来源:摄图网)

父母共同育儿,能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高质量的陪伴。陪伴分为显性陪伴和隐性陪伴,大部分父母的显性陪伴做得不错,但是却忽略了隐性陪伴这个层面(简称“隐性失陪”)。“隐性失陪”特指虽然家长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子女,但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造成精神上的失陪。具体表现为亲情淡漠、缺乏信任、难以沟通等。成功的隐性陪伴,才是高质量的陪伴。它更多地强调跟孩子精神层面的沟通,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做出正确的回应,在孩子有困难时,第一时间想到要求助的人是自己的父母而非他人。隐性的心灵陪伴、亲密的情感交流对树立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非常重要。很多育儿专家及心理学家认为,父母通过心灵陪伴传递给孩子的爱和信任将会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共同育儿,也与孩子共同成长。

父母不成长,孩子不可能成长。在高质量的陪伴孩子的同时,父母要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父母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完全是互动的关系。父母的成长会带动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与孩子一起锻炼,与孩子一起郊游,与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 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孩子拓宽视野、增强体质,父母也会收获满满。现代社会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社会变迁速度非常之快,不仅孩子面临着发展问题,父母也面临着学习与接受继续教育的问题,需要完善自我,迎接社会的挑战。我们强调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实际上是在强调交流的过程,即一方面父母将自己所走过的成长道路展示给孩子,作为一种可供参照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孩子以其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快速接受的实践,也为父母适应当代社会提供中介和桥梁。

记得在一首儿歌《家》中,曾唱到:“左手拉爸爸,右手拉妈妈,我用一双手,拉起一个家。”试想,如果一个小孩能随时牵着爸爸和妈妈的手长大,那是多么幸福的事。

其实,父母的责任也在于此,如果爸爸和妈妈能够和谐生活,经常在一起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各尽所能,同时又注重夫妻之间的优势互补,那么这一股健康而充满生机的教育“合力”,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幸福,而对家庭来说,就是一种家风。

—END—

来源:综合萧内网萧山论坛、我的找找、云南教育幼儿教育、网络等

编辑:赵瑾 | 主编:李玲、天然

编审:廖寿喜丨监制:李鹏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