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尿嘧啶,又名5-氟尿嘧啶(5-FU),一款经典的化疗药,给人类带来的不只是战胜癌症的希望,还有用药后的呕吐、腹泻、粒细胞减少等化疗副作用。
伪代谢产物!身为“假”药,氟尿嘧啶让癌细胞“绝育”
在化疗界,氟尿嘧啶属于元老级药物,于1957年由Heidelberger合成,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
氟尿嘧啶的化学结构与尿嘧啶很相似,唯一的区别是尿嘧啶5位上的氢原子,被一个氟原子做取代。
氟原子,可不是什么善主。
在体内,氟尿嘧啶被代谢成5-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这个5-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在分子水平上“假冒”成肿瘤细胞核酸的重要前体——尿苷一磷酸,渗透到癌细胞的RNA中去,干扰蛋白质的合成大业;此外,5-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还会破坏癌细胞DNA的稳定性,让癌细胞的DNA时不时来个“自爆”,让DNA不再具备那迷人的双螺旋结构。
5-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的终极大招,是让癌细胞绝育。
其与胸腺嘧啶合成酶、甲酰四氢叶酸结合,结合得老稳定了,稳定到不能分开,不再往下合成用来传宗接代的脱氧胸苷一磷酸、脱氧胸腺三磷酸等。脱氧胸腺三磷酸作为合成DNA链关键底物,被断绝了供应,癌细胞没了原材料,再牛也不能继续复制DNA。DNA无法复制,那就是断子绝孙啊,癌细胞最终无法继续生长。
氟尿嘧啶是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典型药物,利用伪代谢产物的身份,成功让癌细胞“绝育”,产生抗肿瘤作用。
胃癌、肝癌、结肠癌 消化道肿瘤只是战场之一,氟尿嘧啶是一款不挑食的化疗药
氟尿嘧啶的抗癌谱较广,作为化疗药中的经典,氟尿嘧啶在多种实体瘤的治疗中有戏份。
消化道肿瘤是主战场之一,从食管癌、胃癌、结肠癌,到肝癌、胰腺癌等,治疗方案中都有过氟尿嘧啶的身影。
除此之外,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肺癌、膀胱癌、皮肤癌、头颈部肿瘤等,也有应用。
氟尿嘧啶是一款不挑食的化疗药物。从其前面的药理学分析中可以得知,只要是癌细胞需要增殖,就需要DNA的传承,而氟尿嘧啶对DNA的无差别攻击,赋予了氟尿嘧啶广阔的应用空间。
典型的化疗药,带来典型的化疗后痛苦
氟尿嘧啶的不良反应,还是和它的药理作用有密切联系。
正常细胞过日子,也需要尿嘧啶,也需要DNA复制来传宗接代,只不过是生长周期比癌细胞要短一些。因此,可以打一个时间差,一轮与一轮的治疗周期之间,让正常细胞先长起来,癌细胞还没有来得及冒头,新的一轮化疗袭来,把癌细胞灭在摇篮中。
在这样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友军被误伤。因此,氟尿嘧啶作为一款细胞周期特异性抗癌药物,那些化疗药物典型的不良反应,多少都有体现。主要包括:
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一般来说并不会很严重,加上现在各种止吐药物的使用,已经将这类不良反应降低到可以接受的地步。
二,腹部不适或腹泻。出现严重的腹泻时,常需停药。
三,骨髓抑制作用。用药后出现粒细胞减少,即所谓的“血象下降”,很常见,大多在开始治疗后2至3周之后,“血象”达到最低点,3至4周之后可以恢复正常。
四,长期使用,可出现神经系统毒性。
五,其他不良反应,包括脱发、皮炎,偶见有心肌缺血、心绞痛等心血管不良反应。
有些人,这辈子无缘氟尿嘧啶
氟尿嘧啶的疗效,与药物的浓度、维持时间相关。但是大多数不良反应,同样与这些因素有关。
此外,氟尿嘧啶还会挑人,这是因为一个酶,这个酶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氟尿嘧啶的不良反应的“劲儿”有多大。
这个酶就是二氢嘧啶脱氢酶(DPD)。DPD是氟尿嘧啶代谢的限速酶,换句话说,氟尿嘧啶在人体内能停留多长时间,这个酶说了算。
一部分人的体内,缺少这个DPD,这些人就更容易出现严重和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包括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神经毒性、中毒性腹泻等。
在给患者开始进行氟尿嘧啶化疗之前,测定一下体内DPD的活性,还是有必要的。
此外,DPD在人体内表现出有昼夜节律性。从后半夜开始,一直到上午10:00,DPD的活性比其他时间段高约50%。如果在最敏感的时间给药,理论上来说,可用最小的药物剂量,收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种操作,即为时辰化疗。
作为化疗界的老兵,很少会有化疗方案是单独使用氟尿嘧啶,更多时候,是让氟尿嘧啶和它的战友们,一直携手战斗在癌症治疗的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