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孩子,女性该和婆婆住在一起吗?|产后抑郁

摘 要

  世界上最微妙的关系是什么? 甲方和乙方?程序员和产品经理?医生和患者?还是中国的「婆媳关系」? 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及多家母婴医院 2017 年发布的共同调查结果:和

世界上最微妙的关系是什么?

甲方和乙方?程序员和产品经理?医生和患者?还是中国的「婆媳关系」?


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及多家母婴医院 2017 年发布的共同调查结果:和公婆住的产妇,可能更容易出现产后抑郁的情况。


产后抑郁(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

指女性在分娩后由于生理(内分泌水平变化)和心理因素造成的抑郁症,症状包括紧张、疑虑、内疚、恐惧等,极少数严重者会出现绝望、离家出走、伤害孩子或自杀的想法和行动。

然而,从人们真正开始正视这一疾病到现在,也才不过几十年。


1860 年出生于美国的女作家吉尔曼嫁给了一位艺术家。在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后不久,她就出现了神经衰弱。但当时的医生建议她避免与人交往,禁止外出工作,甚至不许她做家务和亲近自己的女儿。


痛苦不堪的婚姻和不近人情的疗法迫使吉尔曼选择离婚,并根据自己的这一段经历写下了小说《黄色墙纸》(The Yellow Wallpaper)——家里黄色的墙纸下,蠕动着一个被禁锢的女人。


这篇小说第一次让人们意识到,女性在产后产生精神症状的痛苦和无助。

直到 1968 年,英国精神病学家才在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上正式刊文,全面介绍「产后抑郁」这一症状,当时的发病率已经达到 8~10% 。


根据 2018 年 9 月日本发布的孕产妇死亡调查报告,发生在孕期至产后的自杀居孕产妇死亡原因首位(28.6%),报告认为,因抚养孩子的不安和压力导致的产后抑郁是孕产妇自杀的原因之一。

在美国,死于自杀的孕产妇甚至超过死于产科出血和妊娠期高血压病等产科并发症的孕产妇。

我国目前尚无针对这类抑郁发病情况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只有一些小规模地区性的调研。


2014 年《产后抑郁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笼统地概括为:「我国的患病率为 1.1~52.1%,平均 14.7%,与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 10~15% 的患病率基本一致。」

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复杂,除了家族遗传因素和生理激素水平,婚姻家庭关系、经济水平、个人经历等心理社会因素也很重要。

为了进一步研究婚姻家庭关系对产后抑郁的影响,研究人员们对 1126 名产妇进行了面对面的问卷调查。

这些产妇都在同一家医院接受产检,并产后 14~60 天内接受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以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为主,用以检测产妇是否有抑郁情绪。


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得分范围 0~30 分。总分相加 9 分以下,绝大多数情况为正常;9~13 分,产后抑郁症的高危人群,建议去综合医院精神科或精神病专科医院检查,13 分以上:可考虑为产后抑郁症,建议去综合医院精神科或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


选出最能反映过去 7 天感受的答案(丁香医生整理截图,参考文献 5)

根据产妇产后跟谁一起居住,研究者们将这一千多名产妇分为 3 组:只与丈夫同住组、与男方父母同住组、与自己父母同住组。


调查结果表明,1126 名产妇中共 133 人出现产后抑郁症状,占总人数 11.8%。其中,和「只与丈夫同住组」相比,「与男方父母同住组」产妇发生产后抑郁风险增加 1.48 倍。


为排除其他社会因素带来的偏倚,这一调查分别建立 3 组风险模型。

风险模型 1 纳入:年龄、户籍、教育、职业、家庭收入和医保情况;

风险模型 2 纳入:模型 1 内情况、产次、生产方式、婴儿性别、出生体重和孕期压力;
风险模型 3 纳入:模型 2 内情况、产后照顾者和社会支持

结果表明,不同风险模型均显示「与男方父母同住组」产妇出现产后抑郁比例较高。其中,低学历和低家庭收入的产妇更易发生产后抑郁。


在讨论部分,研究人员对这一结果作出一定的分析,他们认为,丈夫的角色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指出,在传统社会,女性往往容易被贴上「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个标签,认为女人在婆家,就应该听公公婆婆的。

但是现在的育龄女性,早已更加渴望独立、自由,她们奉行的育儿理念也与部分公公婆婆的传统思维产生了偏差。


此外,对「产后抑郁」的认知与诊断在我国仍然缺乏重视、普及,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孕产妇存在抑郁风险,反而会以为这是她们心情不好、认为她们「作」 这样就进一步增加婆媳沟通的难度。


此时,如果「老公」这个角色选择一味帮着自己的母亲,或者直接选择逃避,会更容易激化双方矛盾,将孕产妇推向抑郁。

另一项 2012 年发表在 BMC 针对 800 多名中国女性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结论:与婆婆关系不好、对婚姻生活不满意,是造成女性产后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项研究用于评估产妇精神状态的产后抑郁诊断量表,完全基于产妇自评,不能直接等同于确定诊断。而且两项均为关联性调查,并不能说明因果关系。

因此,这组调查结果并不等同于「因为和婆婆同住所以出现产后抑郁」或「产后跟婆婆住一定会增加产后抑郁几率」。


尽管研究存在局限,但调查中这种在产后主动对孕产妇进行抑郁筛查的做法,确实是降低孕产妇自杀率的重要工具。

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副院长丁辉提到:「产妇本就需要在产后经历一段心理适应期,以应对生育后身份的转变与家人关注中心的转移,这期间她会有心情低落、睡眠不佳、精力不济的表现。


而产后抑郁的症状与这种适应期产妇的状态相似,于是,很多人将产后抑郁误认为是这段适应期,错过了诊治的最佳时机。」

最后,这几项研究结果看似「针对矛盾」,但背后的可能原因也符合许多人对婚姻生活的经验与分析。


随着越来越多的调查研究开始关注「产后抑郁」这一值得重视却总被忽视的领域,希望更多「产后性情大变的女性」能得到妥善的理解与治疗。


本文来源:「丁香妈妈」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