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孕期体重管理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最新上线的一批论文中,一项大规模研究聚焦了孕期体重对后代心血管风险的影响。近223万对母婴数据表明,母亲孕期肥胖是孩子儿童期和成年早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截图来源: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这是一项在瑞典人口中开展的队列研究,收集了1992年-2016年期间在瑞典登记的223万多例活产单胎婴儿(无先天性畸形)的健康信息,并根据其母亲首次产检时的身高体重信息计算了孕早期体重指数(BMI)。
在后代中,有741例(0.08%)在25岁前被诊断出心血管疾病。根据其母亲孕早期BMI统计发现:
孕早期体重正常(BMI 18.5-24.9),孩子发病率为0.57/1万人-年;
孕早期超重(BMI 25.5-29.9),孩子发病率为0.61/1万人-年;相较于孕期体重正常者,孩子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0%;
孕早期1级肥胖(BMI 30-34.9),孩子发病率为0.67/1万人-年,风险增加16%;
孕早期2级肥胖(BMI 35-39.9),孩子发病率为1.02/1万人-年,风险增加84%;
孕早期3级肥胖(BMI 40),孩子发病率为1.38/1万人-年,风险增加151%。
孩子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随着母亲孕期肥胖严重程度而增加,而且部分是由窒息相关的新生儿并发症引起的。
此外,研究团队还将这些孩子的同胞作为家庭对照组,分析结果同样显示孕期BMI与孩子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呈正相关。
图片来 源: P exels
同期刊发的评论文章指出,育龄女性肥胖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孕前超重和肥胖是多种妊娠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也与后代儿童期心血管健康有关。观察性研究中已经看到了一致的结果,后续,我们需要更多研究来进一步阐释,母亲肥胖是否通过子宫直接带来因果影响,与家庭共同因素有关的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等的影响程度又有多大。
目前,世卫组织建议孕妇保持健康饮食和身体活动,以避免孕期体重增加过多。中华医学会指南建议根据孕前BMI来控制孕期体重,可参考下表: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4]
参考资料(可上下滑动查看)
[1] Neda Razaz, et al., (2020). Maternal obesity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offspring: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and sibling-controlled study.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DOI: 10.1016/S2213-8587(20)30151-0
[2] Romy Gaillard, et al., (2020). Is maternal obesity a risk factor for rare childhoo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DOI: 10.1016/S2213-8587(20)30184-4
[3] WHO recommendations on antenatal care for a positive pregnancy experience (2016)
[4]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2018).中华妇产科杂志,2018,53(1) :7-13.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药健康研究进展,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微信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点“在看”,分享医学新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