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出生男女性别比为1:1?
事实上,自然孕育的新生儿出生男女性别比例(M/F)并非恰好1:1,而是男性稍高,M/F≈0.51/49。
这个比例是如何形成的呢?
怀孕性别比,出生性别比
坊间传言的出生性别比还高于0.51,一般说是106:100,即0.53/0.47 。
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
据说,是因为最初受精卵的染色体性别比还要更高,达到120:100;由于怀孕期间男性胚胎和胎儿更容易丢失、流产,到出生时比例才降低到106:100 。
这是真的吗?
按照遗传学理论,胎儿性别是由父母性染色体的连锁分配形成的,自然状态下应该是1:1,

为什么会出现120:100的如此高比例呢?
后来的研究发现,这个说法其实错误的。
错误的原因在于,不论是教科书还是科学文献上这些说法一直是一种以讹传讹,根本没有可信的证据作为依据,尤其缺乏早期胚胎的性别比数据。

直到2015年,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多家权威机构联合对包括14万个3到6天的胚胎,绒毛膜绒毛取样和羊膜穿刺获得的90万个胎儿筛查数据,以及3000万流产和活产新生儿性别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了迄今为止最可信的证据显示,受孕早期胚胎染色体性别比其实恰好是0.5 。
出生性别比升高是由于怀孕期间女性胎儿总体上更容易丢失、流产所致。
但是,不同孕期,两性胚胎、胎儿丢失比例不尽相同。

具体来说,
在受孕后第一周,由于男性胚胎染色体异常比例高而丢失率高,性别比例呈现一个相对较低的“起点”;然后,直到至少第10到15周期间,女性丢失率高于男性;到20周左右大致稳定下来;但在28到35周期间,又出现缓慢下降(男性胎儿流行率稍高)。可见,在怀孕最早期和晚期,男性胚胎胎儿丢失率高;中间一段时间女性胎儿丢失率明显更高。

总体上,怀孕期间女性总死亡率超过男性。
最终结果,虽然怀孕胚胎性别比恰好是0.5,出生性别比例又出现轻微升高升高。
这一发现一举颠覆了一直以来有关怀孕期间男性胎儿死亡流产率更高的传言。
怀孕性别比为什么恰好是理论上的0.5?
上述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显示,受孕时胚胎性别比例并没有偏倚,出生性别比的升高是由于怀孕期间女性胎儿总死亡率高导致。
怀孕性别比为什么没有偏倚,恰好是理论上的0.5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
因为,健康男性一次性交可排出2到3亿精子,而可供受孕的卵子却往往只有1个。

2~3亿精子竞争上岗,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具有随机性的随机事件之一。
这样,自然受孕胚胎性别比例恰好是理论上的0.5,自然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就如同,你如果连续投掷2到3亿次硬币,统计下来字与麦的几率自然都是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