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奉新县人民医院教学查房及讲课图文——

摘 要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郭治彬教授应邀前往江西奉新县人民医院进行教学查房及讲课,讲课题目: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实践,讲课内容图文如下: 一 、概述,二、近年高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郭治彬教授应邀前往江西奉新县人民医院进行教学查房及讲课,讲课题目: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实践,讲课内容图文如下:

一 、概述,二、近年高血压病的病因学研究,三、近年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四、近年高血压病的治疗研究, (一)、高血压急症, (二)、妊娠高血压, (三)、高血压病治疗方法学研究, (四)、高血压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16:42

一、高血压诊疗进展: 1、高血压诊疗方法及认识水平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2、降压新药层出不穷:主要新药仍然集中在RAA系统。

3、新疗法层出不穷:(一)、高血压器械治疗:(1)经皮导管肾交感神经消融:肾脏去神经方法 (2)颈动脉压力感受器起搏治疗:压力感受器调节装置 (3)持续气道正压呼吸

(二)、其他新疗法:(1)高血压疫苗:抗血管紧张素免疫疫苗 (2)针灸治疗高血压

(3)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活剂 (4)生物时钟疗法。

二、近年高血压病的病因学研究:

(一)高血压病(EH)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因(占40%):1、遗传因素:父母均有EH,子女的发病率高达46%,约60%EH患者有家族史。2、基因突变:目前研究发现数百种基因与EH发生相关,其中绝大多数是核基因,约5% EH可能与线粒体基因突变有关,突变不但参与了EH的发病,还与其进展密切相关,纠正线粒体DNA突变导致的能量代谢和活性氧生成与清除障碍,可能会为EH的有效防治提供新的作用靶点。

外因(占60%):1.饮食:高钠、低钾、低钙、低镁、高蛋白、高饱和脂肪酸、饮 酒、吸烟。2.精神应激:紧张、噪声等。(三).其他因素:肥胖、避孕药、OSAS、激素等。

(二).继发性高血压比我们想象的多,占高血压的10%, 因此,重在明确诊断和病因治疗。

(1)基因突变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必须引起重视: 已发现6个导致嗜铬细胞瘤的基因 ,已发现9个导致盐敏感高血压的致病基因 , 目前至少已有6个致嗜铬细胞瘤基因被克隆。

(2)对嗜铬细胞瘤的研究发现 :

1、基因突变占19%,基因筛查有助诊断

2、嗜铬细胞瘤分泌37种升压物质。

3、血浆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变肾上腺素Meta-E,变去甲肾上腺素Meta-NE,基本上不受药物影响,发作与否均高。

4、阜外经验:变肾上腺素、变去甲肾上腺素诊断嗜铬细胞瘤没有重叠(2005.12 — 2009.2)

5、24小时尿儿茶酚胺, 尿VMA淘汰

6、定位:超声、MRI、CT、131-碘-间碘苄胍扫描,18-F-多巴胺-PET,奥区肽-PET

7、激发试验、抑制试验:一般不再进行

8、下腔静脉插管分段抽血测定血浆CA水平

9、检查顺序:先生化,确定功能;再影像定位。(Clin Cancer Res. 2009:6378)

(3)肾血管高血压:动脉硬化、大动脉炎、FMD 中层型FMD,串珠样改变,单纯肾动脉扩张均引起高血压。

三、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 :

1.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 2.钠水潴留: 3.RAAS激活: 4.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钠、钙泵活性降低 导致细胞内钠、钙离子升高, 使Bp升高。 5.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而糖耐量↓6.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舒血管物质——PGI2、内皮源性舒张因子(EDRF、NO)↓缩血管物质——内皮素(ET-1)、血管收缩因子(EDCF)等↑

四、高血压急症(Hypertensive emergencies):_血压严重升高(常>180/120ml)_并伴发进行性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包括高血压脑病、颅内出血、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室衰竭伴肺水肿、不稳定性心绞痛、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高血压亚急症(Hypertensive urgencies)是高血压严重升高但不伴靶器官损害。

平均动脉压:英文缩写为 MAP(mean artery pressure)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正常成年人平均动脉压正常值为70~105mmHg。计算公式如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差。

笔者针对最近针对高血压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番梳理,以飨读者。与此同时,也希望读者多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血压变化情况,及早预防。

1.Circulation:你认为的“正常血压”可能并非“正常”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6.023404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的Circulation杂志上的最新的研究,24小时日常活动期间的监控揭示了隐藏的或未被发现的成年人高血压,这些成年人都是在诊所血压读数正常的健康人。

与“白大褂高血压” (在医生办公室血压读数高于门诊外) 相反的是,“蒙面高血压”在医生办公室内血压读数正常,但在医生办公室外读数却偏高。

蒙面高血压很容易错过,可以发生在白天或是晚上。蒙面高血压通过24小时动态或昼夜监控而被发现。患者参与日常活动时手臂上戴着血压计,连接到便携式设备。与诊所测量血压相比, 动态血压被认为是未来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更好的预测指标。常见的信念是:动态血压通常比诊所血压低,部分原因是所谓的“白大褂效应”在临床测试中引起焦虑。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2005年和2012年之间参与纽约石溪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蒙面高血压研究的888名中年健康志愿者中比较了诊所血压测量值与动态血压监测值。他们发现:1.不论性别,种族或民族,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15.7%门诊测量血压正常的参与者有蒙面高血压;2.年轻的正常体重的参与者比年长的超重参与者的动态血压读数更可能高于他们的诊所读数。

“这些发现揭穿了人们普遍认为的动态血压通常是低于诊所血压的观念,”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即石溪大学精神病学和社会学教授Joseph E. Schwartz博士说。”卫生保健提供者知道在健康的、未经治疗的个人评估高血压期间有一个动态血压超过诊所血压的系统化趋势是很重要的。我们的研究结果并不适用于那些曾被诊断出患有高血压或已经在治疗高血压的患者。”

研究参与者在每三次门诊访问中都有三个血压读数平均值,并完成一个24小时的动态血压记录(大约每30分钟读数一次)。在研究中,所有的参与者均没有服用药物来降低血压。超过一半的参与者是女性,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5岁。大多数参与者是白人,7%是黑人,12%是拉美裔。

所有参与者都排除了退休者、比年轻人更容易患高血压的老年人。研究人员说他们的研究需要针对更广泛的人群进一步进行证实。

2.JACC:“白大褂高血压”真的只是紧张所致吗?doi:10.1016/j.jacc.2016.08.035

所谓的“白大褂高血压”大多是无害的,但是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在一些老年人中,它可能与心脏病的风险上升有关。“白大褂高血压”指的是某些人在进入医生办公室或者一些医疗场所时由于紧张而导致的暂时性血压升高(高于正常值)。本项研究囊括了653名白大褂高血压者和653名正常血压者。研究者对他们跟踪观察了10多年。在这段时间里,这些被调查者中60岁以下者均没有出现新的心脏问题。

然而,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Stanley Franklin领导的研究发现,在92名60岁以上的受调查者中,有18名以上的白大褂高血压者出现了新增心脏病问题。Franklin的团队表示,这项研究支持如下理论:少数的白大褂高血压者实际上具有称之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常见病症,表现为收缩压数值过高,但是舒张压正常。研究人员称,单独的收缩期高血压与心脏病或者中风风险升高相关。专家表示,多次进行血压测量,包括医疗机构外的血压读数对于识别心脏风险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而言。本研究结果发表在2016年10月31日的美国心脏学院期刊上。该研究可能规模不够大,尚不足以识别白大褂高血压对于年轻患者的风险。后续还需要进一步充分研究白大褂高血压。

3.《自然》(Nature)期刊新文章:为什么针灸可以降血压?doi:10.1038/srep35791

针灸治疗高血压具有疗效显着、副作用小、操作简便等特点,在中国是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的常用方法之一。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的Susan Samueli 综合医学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使用现代医学及生物分子学的方法揭示了:电针灸降低血压的作用是通过影响大鼠大脑中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的脑啡肽合成来达成的。将冷诱导高血压(CIH)大鼠随机分为EA (电针灸治疗组),假手术组和未治疗的高血压组。在足三里和上巨虚穴位处用重复性电针灸或假手术治疗,或者只在在冷室中保持6周后,分别给予每周两次的30分钟治疗持续另外五周。在持续11周中。使用尾套测压每周评价所有组的大鼠的血压(BP)。在治疗五周后的24或72小时内,将大鼠断头或显微注射以分别检查前脑啡肽mRNA水平和δ-阿片受体在延髓头端腹外侧区中的作用。

冷诱导高血压大鼠模型在四周后增加收缩压,并诱导持续高血压六周。高血压和假手术组大鼠的血压和心率直到11周时仍然保持升高。相比之下,EA(电针灸)组并且在EA治疗期间保持低值。而且电针灸治疗的CIH大鼠的血压仍然在电针治疗后三天内与假手术EA相比显着降低。数据表明由于电针刺激足三里和上巨虚穴位,用RT-PCR方法测得大脑组织中, 特别是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的脑啡肽前体含量明显升高。

为了进一步验证电针灸的降压作用是通过调节大脑延髓头端腹外侧区脑啡肽来实现的。科研人员在延髓头端腹外侧区通过微注射的方法注入δ-阿片受体拮抗剂ICI 174,864和激动剂DADLE。结果表明:拮抗剂“封闭”了电针灸的降压作用,血压再次上升。而激动剂则使血压再次下降。结果是毫无疑问,所有的拮抗剂和激动剂都注射在大鼠大脑的延髓头端腹外侧区, 而这一区域长久以来被科学家研究, 认为是心血管系统的大脑中枢控制区。

4.Hypertension:重磅!健康人的血压是由酶nNOS调节的doi:10.1161/HYPERTENSIONAHA.116.08792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调节血压的一氧化氮(NO)是在神经组织中而不是在血管壁中形成的。这一发现可能导致人们开发出更加有效地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之前的研究已证实NO在调节血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在世界上首次以健康人为研究对象,给这些人类受试者静脉注射一种药物,即S-甲基-L-硫瓜氨酸(S-methyl-L-thiocitrulline)。这种药物抑制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O synthase, nNOS),从而阻止神经组织中的nNOS产生NO。

一旦这种酶停止产生NO,这些研究人员就能够测量来自这种来源的NO的影响。让他们吃惊的是,降低NO产生导致血管阻力和血压显著增加。

论文共同作者、伦敦国王学院科学家Ajay Shah说,“我们利用这种抑制剂药物阻止神经组织中的nNOS产生NO。尽管我们猜测抑制这种酶会有一些影响,但是我们对这种抑制如此大地影响血压感到吃惊。”

“我们的发现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看待血压调节的方式。在此之前,绝大多数降压药作用于其他的信号通路。我们证实神经组织通过释放NO影响血压,这就提供一种新的药物靶标,可能最终导致人们开发出更加有效地治疗高血压病人的方法。”

5.AJH:女性孕期机体叶酸水平较高或可降低后代患高血压的风险doi:10.1093/ajh/hpx003

发表在国际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如果女性(携带心肌代谢的风险因子)在怀孕期间机体中叶酸水平较高,那么其所生的婴儿或许患高血压的风险就较低;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儿童血压升高的流行率在美国不断增加,尤其是非洲裔美国人。

在年轻人中,高水平的叶酸摄入和其后期高血压发生率降低直接相关,当前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来自美国城市出生队列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检测是否母源性的叶酸水平、个体的心肌代谢风险因子会影响到后代机体的血压水平。研究中包括1290对母子,其中67.8%的人群为黑人,而19.2%的为西班牙人,研究人员从2003年至2014年对儿童的生长状况进行追踪(从出生到儿童9岁),在所有的母亲中,其中38.2%的个体有一种或多种心肌代谢风险因子,而14.6%的个体有高血压疾病,11.1%的个体患有糖尿病,以及25.1%的个体患有怀孕前肥胖;在儿童3-9岁期间共有28.7%的儿童的收缩压会升高,而较高收缩压的儿童的母亲或许更易患上孕前肥胖、高血压疾病以及糖尿病;而收缩压的升高同时还和儿童出生体重降低,低胎龄以及较高的BMI指数直接相关。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母源性的叶酸水平和儿童的收缩压并无关联,但较高水平的母源性高血压或许能够帮助中和母源性心肌代谢风险因子和儿童收缩压之间的负面关联;在携带任何心肌代谢风险因子母亲所生的儿童中,机体叶酸水平高于中位数的母亲所生的孩子在儿童期收缩压水平升高的风险会降低40%。最后研究者Xiaobin Wang说道,本文研究为阐明高血压的早期生命起源提供了一定证据,而我们的研究也增加了一种可能性,即在受孕之前和怀孕期间进行风险评估和干预措施或许就能够有效预防后代高血压的发生以及其它疾病的发生。

6.Nat Genet:鉴定出107个新的血压基因或有助治疗高血压doi:10.1038/ng.3768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107个新的与高血压相关的基因区域,从而潜在地让医生鉴定出高风险的病人和开发出靶向疗法。

这项研究提示着通过进行基因测试,医生可能能够开发出靶向治疗某些高血压病人的方法和建议改变合适的生活方式以便降低心脏病和中风风险。

研究人员测试了来自参与英国生物库(UK Biobank)的42万人的980万个基因变异体,并且将这些变异体与他们的血压数据交叉对照。在这107个新的基因区域中,很多基因在血管和心血管组织中高水平地表达,可能是开发治疗高血压的潜在新的药物靶标。

研究人员通过将来自这些参与者的健康和住院数据与他们的血压遗传特征相关联起来,开发出一种遗传风险分数(genetic risk score),并且证实这种分数能够被用来预测增加的中风和冠心病风险。

病人的风险分数越高,他们在50岁时具有高血压的可能性就越大。具有高风险分数的病人的血压水平要比具有较低风险分数的病人的高10mmHg。病人的血压比正常水平每高出10 mmHg,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就增加了大约50%以上。

7.Physiol Genomics:肠道菌群不健康也会让人患上高血压doi:10.1152/physiolgenomics.00081.2016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hysiological Genomics上的题为“Alterations in the gut microbiota can elicit hypertension in rat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休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大鼠进行研究发现,大鼠肠道中寄居的微生物群落或许在其患高血压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章中,研究者对两组大鼠进行研究,其中一组大鼠患有高血压,另外一组大鼠血压正常,随后研究人员从每组大鼠的大肠中移除了一部分生物组织,随后给予每组大鼠为期10天的抗生素来减少其机体中天然微生物群落的水平,抗生素服用过后,研究者将高血压大鼠体内的微生物群落转移到正常血压的大鼠机体中,同时将正常大鼠体内的微生物群落转移到高血压大鼠机体中。

研究者发现,接受来自高血压大鼠机体微生物群落的大鼠的血压开始升高了,更有意思的是,利用正常大鼠体内微生物群落治疗的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则并不会发生明显下降,尽管研究结果出现了略微下降。

8.JCI:高血压是如何与阿兹海默病发生联系的?doi:10.1172/JCI86950

最近,位于纽约的费尔家族大脑与思维研究所(Feil Family Brain and Mind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在《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发表文章,揭示了高血压影响大脑中的神经血管调节和认知机能的机理,发现了血管周巨噬细胞(perivascular macrophage, PVM)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研究者发现,血管周巨噬细胞是ANGII引起神经血管调节机制失常所必需的。当小鼠被长时间灌注ANGII后,ANGII可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血管周围空间。这时,ANGII可结合血管周巨噬细胞表面的ANGII一型受体(AT1R),使后者可激活NOX2型NADPH氧化酶,进而催化产生活性氧自由基(ROS),造成已知可损害脑部神经血管调节机制的氧化胁迫。相比之下,短时间的快速灌注无法使ANGII穿过血脑屏障。

为了更好地模拟人类高血压的情形,研究者采用了慢性高血压小鼠模型株BPH/2J进行实验,这类小鼠具有明显的脑部神经血管调节机制异常和认知功能障碍。结果显示,当血管周巨噬细胞被氯膦酸盐(clodronate)清除、其AT1R被阻断或ROS被清除后,神经血管调节机制的异常会显著减轻;血管周巨噬细胞的清除更是会显著改善小鼠的认知功能。

这一研究显示,血管周巨噬细胞在高血压的情形下可发生造成氧化胁迫的炎症反应,引起脑部神经血管调节机制和大脑认知功能的异常,并提示了血管周巨噬细胞作为药物靶点的潜质,有望用于减轻大脑机能因高血压而受到的损害。

9.The Lancet: 越穷越容易得的病,高血压困扰着全球11.3亿人民doi:10.1016/S0140-6736(16)31919-5

根据最新研究,全球受高血压困扰的人口数已增至11.3亿。这项研究由来自帝国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所领导,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患有高血压的人口数目已然翻倍。研究队伍在全球范围内研究了从1975年到2015年,每一个国家中人们血压水平的变化。这项研究是此类研究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涉及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参与,来自全球各地数百名科学家的通力合作,以及来自将近2千万人口的血压测量结果汇编。

这项研究的成果发表在了著名的杂志《柳叶刀》上,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在高收入水平国家中,血压水平已经显着下降;但是在很多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血压水平却上升了,尤其是那些非洲的国家和南亚国家。研究发现,2015年,英国是所有欧洲国家中高血压人口所占比例最低的国家;而在全球范围内,患高血压人口占比最低的国家是朝鲜、美国、和加拿大。研究还揭示,在2015年全球大多数国家中男性比女性的血压普遍要高。全球范围内,有5.97亿男性患高血压,对比女性,有5.29亿患高血压。2015年全球成年人中患有高血压的有超过半数人分布在亚洲。中国有大约2.26亿人口患高血压,随后是印度,有2亿人患高血压。研究显示,在过去的四十年中患高血压人口数目的增多,很大程度上也是与世界人口的日益增长和人口老龄化息息相关的。

10、美国重新定义高血压标准:

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年会在美国加州举行。在年会上,AHA公布了新版美国高血压指南。该指南对高血压的诊断、降压目标及相关建议进行了调整。

美国在2017年的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将高血压的定义从≥140/90mmHg修改为≥130/80mmHg,标准更加严格。美国此次修改高血压治疗指南的改变主要是诊断标准下降后,还将高血压前期分为两个级别:血压升高阶段期、高血压1期。此外,之前的高血压1、2、3级均汇总为高血压2期。

(1)美国新指南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血压大于或等于130/80 mmHg为高血压。剔除此前的标准:≥140/90mmHg;

血压升高(Elevated blood pressure):收缩压120-129mmHg,舒张压小于80 mmHg;

1期高血压:收缩压130-139 mmHg,舒张压 80-89 mmHg

2期高血压:≥140/90 mmHg。

(2) 降压目标及建议

正常血压人群: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至少每年体检一次;

血压升高人群:改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科学饮食、合理运动、避免喝酒等,3-6月重新评估;

1期高血压人群:采用改善生活方式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干预方式控制血压。心血管病或10年心血管病危险≥10%,降压目标是130/80 mmHg;若10年心血管病危险小于10%,也应该把血压降至130/80 mmHg以下。稳定性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慢性肾病和脑卒中(非急性期)患者的降压靶目标值应为130/80 mmHg。

2期高血压人群:即血压大于≥140/90 mmHg的人群,在调整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采用2种一线降压药物或固定剂量复方制剂调控血压。

(3)血压测量注意事项

美国新指南对血压的测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下图),为保证血压测量的精确性,请注意以下几点:

测量血压前静坐5分钟,测量前30分钟请勿吸烟、运动及摄入含咖啡因的饮料;

测试开始前及测试中请勿说话;

测量时血压袖带应该放在右侧,与心脏位置处于同一水平;

测量时右臂放于桌面,身体坐直,双脚置地;

建议测量1分钟后再次测量血压并记录平均值;

记录每次测量数据并定期校准血压计确保其精确性。

1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新变化

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无疑关系到越来越多的家庭,据统计,我国现在约有2.9~3亿高血压患者,1/3成人患有高血压。这个概念用另一种说法就是,按四口之家划分咱们的人口数据的话,高血压的影响可以说能到每家每户了。

中国有关防治指南的前世今生:

作为心脑血管病发病的第一危险因素,中国 71% 的脑卒中和 54% 的心梗死亡都与高血压有关。最早在 1999 年,刘力生教授组织编纂了第一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 年、2010 年分别进行修订认识,可见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对高血压的认识以及防治工作都在不断更迭。

剥茧抽丝高血压评价与分级

近期由中华医学会、中国高血压联盟共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已经公布。

跟美国高血压治疗指南的不同之处就是,中国的高血压治疗指南没有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作出类似的改变,依然使用之前的高血压分级方法,与欧洲的高血压治疗指南一样,把血压分成了几个层次:理想血压、正常血压、正常高值以及高血压1、2、3级。

(1)中国新版高血压指南中,高血压的定义不变:

在药物干预之前,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定义为高血压。

(2)中国新版高血压指南新增加了130~139/85~89 mmHg范围,列入危险分层表。在今后临床血压低于140/90 mmHg在临床上仍旧不能掉以轻心,需要综合患者的心血管病变来对患者的血压进行合理控制; 将糖尿病区分为无并发症的糖尿病和有并发症的糖尿病;疾病史增加了CKD,并按照CKD 3期和CKD 4期进行了区分。进一步强调了高血压伴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

(3)中国新版高血压指南对测量与诊断要求更加精细化

中国新版指南与以往相似在在血压测量方面进行了重要推荐,尤其是推荐使用国际标准(BHS,ESH,AAMI),认证合格的上臂式自动血压计, 目前仍可使用水银柱血压计,但由于汞的环境污染,水银柱血压计将逐步被医用电子血压计取代。

(4)中国新版高血压指南用药类型稳中求精

从药物治疗方面来看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均仍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再根据特定人群的类型、合并症选择针对性的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

一般患者采用常规剂量,老年人及高龄老年人初始治疗时通常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根据需要,可考虑逐渐增加至足剂量。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以有效控制24h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仍然强调作为终生治疗,高血压药物治疗要个性化即考虑用药方案的临床药效,也要综合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

对血压≥160/100 mmHg、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Hg的高危患者或单药治疗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进行联合降压治疗(证据水平Ⅰ,C),包括自由联合或单片复方制剂。

对血压≥140/90 mmHg的患者,也可起始小剂量联合治疗(证据水平Ⅰ,C)。

SPC也许将成为高血压治疗首选

12.展望:

2017年11月美国新版高血压指南将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至130/80 mmHg,且建议将大多数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并且指出2期高血压或血压超过目标值20/10 mmHg者,首选2种一线药物(自由联合或单片复方制剂)治疗;虽然欧洲高血压指南仍旧延续了≥140/90 mmHg这一诊断标准,但也将<130/80 mmHg作为多数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目标值,欧洲新指南更加重视联合用药在降压治疗中的作用。

为改善血压控制疗效与速度,建议多数高血压患者首选单片复方制剂治疗单片复方制剂简化了治疗方案(更少的服药次数与片数),可以明显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这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至关重要。

可以预测,在今后的降压治疗中单片复方制剂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应用范围亦将日渐广泛单片复方制剂简化了治疗方案(更少的服药次数与片数),可以明显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这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至关重要。可以预测,在今后的降压治疗中单片复方制剂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应用范围亦将日渐广泛。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