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6日讯(山东台综合广播 吕博涵)今天,记者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山东省夏粮集中收购时间一般从6月份开始,到9月份结束,今年的夏粮收购呈现市场主体活跃、市场价格高开、跨省流通增加的特点,市场监管难度增大。山东是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和加工转化大省,全年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三,其中夏粮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的18%,粮食储备、流通和加工转化能力均居全国前列,粮食产业经济工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一。
夏粮收购监管实现了“三个首次”,有力维护了市场秩序
4月15日,新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山东以贯彻落实新《条例》为契机,在创新监管方式上下功夫、求突破,监管效能不断提升。今年,积极推进“互联网+监管”、部门协同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差异化监管,实现了“三个首次”。一是首次开展全国性的“亮剑”专项执法行动,这是国家局安排部署的一项重要执法行动。二是首次将粮食购销检查纳入全省部门联合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三是首次使用全省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开展联合检查,有力有效的市场监管,维护了市场秩序,促进了夏粮收购开展,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截至8月25日,山东全省收购小麦740万吨,同比增加70万吨。收购均价(中等)为1.28元/斤,粮食市场运行平稳、秩序良好。
在“三个有”上下功夫,确保储粮安全
储粮安全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性工作,从全省看,山东储粮安全主要体现在“三个有”上。首先,有信息化的手段“管粮”。推广应用“四合一”储粮新技术,做到“绿色、智能、精细、安全”储粮。在全国率先上线粮食流通管理云平台,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地方储备粮的远程监管系统,412个地方储备粮库完成智能化升级,实现了远程监管。其次,有充足的仓容设施“储粮”。全省完好仓容4170万吨,而且规模适当、布局合理、仓房完好、设施配套;应用环流熏蒸系统仓容2369万吨,应用粮情测控系统仓容2700万吨,应用机械通风仓容2980万吨,粮食损耗、单位能耗和化学药剂使用量明显降低,仓储设施条件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再次,有完善的产后服务体系“保粮”。目前已建成280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积极为农户提供粮食产后“五代”服务(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粮食产后损失降低4个百分点,有效解决了农户“晒粮难、储粮难、销售难”等问题,成为农民朋友节粮减损的好帮手,成为维护储粮安全的好保障,进一步提升了粮食品质,促进了农民增收。
山东粮食产业经济工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一
2020年,山东省纳入粮食部门统计范围的粮油加工企业141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636亿元,销售收入5045亿元,均居全国第一。全省粮食深加工能力2775万吨、饲料年生产能力5096万吨,年处理小麦能力4576万吨、食用油年处理油料能力2569万吨,均走在全国前列。比如滨州市粮食产业规模大,实力强,是全国第一个“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每年粮食加工转化量1500万吨以上,粮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今年上半年,山东省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2300多亿元,同比增长28%。近几年,我们在优质粮食工程中聚力打造“齐鲁粮油”公共品牌,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线上线下同步发力,“齐鲁粮油”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今年1月21日,中国粮油学会公布“中国好粮油”产品遴选结果,山东24家企业37款产品入选,产品数量居全国第一。“齐鲁粮油”中国行西安、福建、西宁推介会成效显著,更多“齐鲁粮油”产品走向国人餐桌,“道不尽齐鲁粮油好”的形象口号享誉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