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是全球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严

摘 要

  导语: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复发率以及自杀率居高不下,不仅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还成为全球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抑郁症作为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情感性精神障碍

导语: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复发率以及自杀率居高不下,不仅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还成为全球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抑郁症作为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快感丧失、易怒易激惹以及睡眠障碍,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和行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状态,增加了社会经济负担。

女性相对于男性更易发生抑郁症,这与女性一生经历的几个激素变化期密切相关。妊娠以及分娩后的女性激素波动较大,是其一生中发生抑郁的高危时期。产前抑郁是发生于妊娠期间的一种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为特征的精神疾病综合征,患有产前抑郁的孕妇若得不到及时控制与治疗,容易诱发不良妊娠结局。

特别是增加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有研究发现产前抑郁是产后三个月内发生产后抑郁症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产后抑郁症是女性分娩后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综合征,临床表现与一般的抑郁症状相似,主要表现为产妇持久的悲伤、快感缺乏、易怒、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与体重下降等症状。

产后抑郁症是分娩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后果严重,不仅对产妇造成自身伤害,还对婴儿、家庭乃至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虐童、杀童等现象。近年来全球各地产后抑郁症的检出率虽各不相同,但整体呈上升的趋势。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的2008年~2012年产后抑郁症检出率在8.0%~20.0%,总体平均检出率为11.5%。2009年17个国家64项研究的综述发现,亚洲国家产后抑郁症检出率在3.5%~63.3%,目前我国产后抑郁症检出率在1.1%~52.1%之间。

2013年总体平均检出率为14.5%,并逐年升高。不同的地域、经济以及生活环境不同,产后抑郁症的检出率亦不相同,2019年我国华北和西南地区产妇产后抑郁症检出率较高,而中南部和华东地区产妇产后抑郁症检出率最低。

关于产后抑郁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可能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目前研究较多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学因素、心理因素、产科因素以及生物学因素等,其中社会学因素包括教育程度、收入、社会支持等,心理因素包括产妇性格特质、精神压力、产前心理疾病史等。

产科因素包括产科并发症、不良分娩结局、不良分娩史等,生物学因素包括神经内分泌、遗传、单胺类神经递质以及炎症因子等。炎症因子是免疫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蛋白,根据它们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分为促炎症因子和抗炎症因子,促炎症因子是指促进炎症发生的一类炎症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白介素6、干扰素-γ等。

抗炎症因子则是抑制炎症发生的一类炎症因子,包括白介素4、白介素10等。促炎症因子是诱发抑郁症的高危因子,一项关于抑郁症的Meta分析发现,抑郁症的发生与促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有关,有学者对产后4-6周的妇女进行免疫功能研究。

发现与正常产妇相比,产后抑郁症产妇血中的促炎性细胞因子明显增高,提示炎症因子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存在关联性。炎症因子与产后抑郁症作用机制暂不清楚,可能是免疫系统激活后释放大量的促炎症因子入血,外周血中的促炎症因子通过内皮细胞转运体的主动转运、损伤的血脑屏障等途径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脑内细胞接受到促炎症因子刺激后,释放大量促炎症因子,导致脑脊液中促炎症因子水平骤增,升高的促炎症因子又进一步激活下丘脑,下丘脑激活后,一方面造成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

另一方面作用于5-羟色胺,影响其正常代谢,已有研究发现HPA轴功能亢进以及5-HT水平受损均可诱发产后抑郁症;此外,高水平的促炎症因子还可通过引发神经毒性与神经退行性变致调节情绪中枢的神经受损,最终导致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人均月收入低、文化程度低以及居住在农村的孕妇产前抑郁检出率高,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家庭日常生活开销、孕期保健与营养品以及日后养育孩子费用,对于低收入的孕妇来说经济负担大,易诱发不良情绪,从而导致产前抑郁的发生。

文化程度较低的孕妇掌握医学知识少,孕期保健知识了解不足,不能正确认识妊娠期间自身发生的变化,当身体出现生理变化时,孕妇容易出现恐慌、焦虑等抑郁情绪。农村生活水平低,经济、医疗问题都可能增加孕妇抑郁情绪,且农村对孕期心理保健的重视度远不如城市,孕妇缺乏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更易出现抑郁情绪。

居住于农村的产妇产后3天抑郁检出率较高,农村产妇除缺乏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外,还受经济压力、“重男轻女”传统思想以及产后护理误区等影响,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都可加重产妇的心理问题,最终出现产后抑郁症。

睡眠质量差、有负性生活事件的孕妇产前抑郁检出率高,妊娠期妇女身体处于特殊时期,夜晚容易出现尿频、抽筋等身体状况,影响孕妇的睡眠质量,而孕妇的睡眠质量又严重影响情绪状况,睡眠质量越差,孕妇情绪越低落;反之孕妇低落的情绪同样影响睡眠质量,继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发展为产前抑郁。

妊娠期孕妇情绪波动较大,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负性生活事件(经济困难、财物丢失、难过事情、亲友冲突、恐怖经历、亲人去世)对孕妇来说属于精神应激,当孕妇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时,除了自身情绪控制不佳外,再加上负性生活事件造成精神应激,孕妇很容易出现烦躁、焦虑等情绪,久而久之出现产前抑郁。

自古以来婆媳关系就很复杂,尤其是在“坐月子”传统大背景下,产妇坐月子期间多数是由婆婆照顾饮食起居,两代人因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以及育儿观念差别较大,极易在生活琐事方面发生矛盾冲突,婆媳关系差的产妇对婆婆不满,但又与其朝夕相处,长期情绪低落,以致引发不良情绪,最终发展成为产后抑郁症。

有睡眠质量问题的产妇发生产后42天抑郁的危险性是无睡眠质量问题者的2.535倍,可能是因为产妇频繁的夜间哺乳严重影响其睡眠质量,特别是经常独自哺乳的产妇,另外夜晚孩子哭闹同样影响产妇的睡眠质量。

产妇烦躁、焦虑情绪明显,导致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危险性增加;此外,睡眠质量较差可造成产妇精神、身体状况不佳,以致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照顾孩子,产妇出现挫败、焦躁等情绪,加重产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

结语:由此可见,预防围生期抑郁应从孕期开始,做好产前心理保健是预防产后抑郁症的重要手段。对于妊娠期的孕妇,家庭成员在给予足够关爱的同时,应多注意孕妇的情绪变化,尽量减少孕妇在产前的心理压力;而对于分娩后的产妇,应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帮助产妇掌握育儿技能并为其制定产后恢复方案。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