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典型案例】新生儿“天生”一个大囊肿,儿外专家妙手切除建胆道!
近期,市中心人民医院小儿外科收治了一名出生仅一个月左右的婴儿,据了解,这个宝宝出生时,上腹部就有一巨大的囊性包块,最近一次检查发现,囊肿已增大至8.3cmX6.8cm,同时出现了大便变白、皮肤变黄等症状。
经诊断,这是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如果不及时手术,可能会出现胆道感染、穿孔,甚至因胆汁瘀积时间过长导致肝硬化!尽管为一个刚足月的婴儿施行IV级手术,风险高、难度大,但面对患儿家长的信任和期盼,小儿外科主任钟洪才顶住压力,披挂上阵!最终在麻醉科医生和手术室护士的默契配合下,完整摘除囊肿并实施了胆道重建,术后右上腹仅留下不大切口。目前,患儿已顺利康复出院。
孕前已会诊,多学科一路保驾护航
其实,早在2019年11月,该患儿母亲到市中心人民医院行产前诊断时,医生就发现,腹中胎儿的上腹部有一囊性包块,当时大小6.9cmX3.8cm。
这一结果可把准妈妈给吓坏了!“这宝宝能不能留?如果顺利出生,需要手术吗?长大后会有什么后遗症?”一连串的未知数让她紧张得坐卧不安。
对此,产前诊断、产科、新生儿科、小儿外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了会诊,认为患儿右上腹包块是明确的,考虑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可能性最大,建议产妇可继续完成孕期,胎儿出生前、后严密观察囊肿变化情况,一旦有手术需要,医院专家团队也有能力完成。
详细又权威的分析和建议,让这名准妈妈吃了一颗定心丸。在多学科专家的一路保驾护航下,该产妇在胎龄38周+2时通过剖腹产手术,迎来一个新生命,出生时婴儿生命体征平稳。
出生后密切观察,择取最佳手术时机
出生后的检查提示,婴儿腹部的肿物大小为 6.5cmX5.8cm,数天后,其总胆红素由最初 262.6umol/L降至 110.1umol/L,意味着婴儿的胆道暂时可以排胆汁,大便黄色。
小儿外科专家评估认为,新生儿一出生就接受大手术,必然会对脏器功能有很大影响,而且手术和麻醉的风险也很高,当时从该患儿的病情来看,其胆道还可以排胆汁,各方面的生命体征平稳,可以先密切观察,等待最佳手术时机,更有利于患儿手术预后。
近期,该患儿的检查结果提示,囊肿进一步增大至 8.3cmX6.8cm,并且出现了大便变白的情况。小儿外科主任钟洪才分析后表示,继续等待有可能会出现胆道感染、穿孔,甚至因胆汁瘀积时间过长导致肝硬化,所以患儿需要及时收治入院进行手术!
术前CT
小儿外科专家主刀,完整摘除囊肿
患儿入院后,通过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诊断明确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钟洪才表示,此次手术并非“小儿科”,其难点在于患儿太小,麻醉及手术风险本身就更高,加之囊肿巨大推移邻近结构,解剖变异,囊肿邻近的肝动脉、门静脉直径也就1~2mm左右,下腔静脉、邻近肠管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是生命危险!囊肿切除后,还需要进行胆道重建,在细小的肠管与胆管之间进行吻合重建胆道亦是对术者的不小考验。
不过,患儿家长对小儿外科团队表示了充分的信任:“我们相信中心医院的技术,相信你们的专家团队!”
手术当天,钟洪才亲自披挂上阵,麻醉科主任罗德兴也指派了科室的骨干力量进行麻醉操作和手术过程的监测,加上手术室护士的默契配合,尽管手术过程步步惊心,但最终还是顺利完成了!整个囊肿完整摘除,术后没有出血、没有副损伤。胆道的重建过程也非常顺利。
术后第二天,患儿大便恢复了正常的颜色;术后恢复得很顺利,右上腹仅留下一个不大的切口。术后9天,患儿即康复出院了。
术后右上腹仅留下不大的切口
科 普 知 多 D
1.新生儿腹部囊肿有可能是什么疾病?
可能是以下疾病: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肾积水、腹部淋巴管瘤、大网膜囊肿、肠系膜囊肿、肠重复畸形、卵巢囊肿等。
2.什么是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是指胆总管呈囊状或梭状扩张,有时可伴有肝内胆管扩张的一种先天性胆道畸形,是小儿较为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胆道疾病,有多种分型。
3.小孩为什么会得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目前原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公认的学说有以下几种:先天性发育异常学说、异常合流学说、感染学说等。
4.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有什么并发症?
胆汁性肝硬化、胆道感染、胆管结石、胆囊穿孔、胰腺炎、远期还有胆管组织癌变等。
供稿:小儿外科 杨 康 钟洪才
供图:小儿外科 钟洪才
责编:社会工作部 周婷婷
主编:曾 宁
编辑:钟一夫